当前位置:主页 > 她头条 > 关注 >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2021-08-19 08:52:21来源:张小暖泛情感阅读:0标签: 感动中国  张桂梅  大学

文章导读
张桂梅的事迹,就是一抹永远都会熠熠生辉的理想之光,它会薪火相传,直至永生。...

她,满脸皱纹衣着质朴,却称得上是中国最美的女人;

她,一生无子,却有上千名孩子喊她张妈妈;

她,没有积蓄,每天只花3块钱,却捐出了40多万,在山区办起了一所女子高校;

她,凭借一己之力,带领山区的女孩子们逆袭,高考战绩屡屡夺得全市第一;

13年间,她送1800多名女孩子走进了大学,勇敢追梦,摆脱贫穷;

2021年高考,该校159人参加,9个专科,150人全是本科,70个一本,17个600分以上;

是她,给大山的女孩子们铸造了一双翱翔于天际的翅膀,让她们可以勇敢地追梦,飞出大山看世界;

她,就是最美的人民教师张桂梅。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01

1990年张桂梅和丈夫来到云南大理支教,原本以为日子就会这么平淡而幸福地过下去了,但是噩耗却一个接一个地来了。

1995年,丈夫因胃癌离开了人世,万分悲痛的张桂梅孑身一人去了金沙江畔的小县城华坪县,在民族中学,张桂梅向学校申请带4个初三毕业班。

原本以为把所有的时间经历都投入到教学中去,就能忘却失去爱人的痛苦。

然而,命运又给了她一次暴击。

她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医生对她说:“你肚子里有个肿瘤,已经像5个月的胎儿那么大了,需要马上住院。”

有时候,命运就像一把无情的大剪刀,它才不管你愿不愿意,只会肆意地按照自己的安排,对每一个人的命运进行剪裁,连声招呼都不打。

张桂梅早已身无分文,当初为了给丈夫治病,早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在从医院到学校的路上,她觉得无比的漫长,心如刀绞。她第一次有了放弃生命的念头,听天由命算了,她想要放弃治疗。

学校的老师知道后说:“不要怕,你治,还有我们在呢”;

县长对她说:“张老师,不要怕,你别看我们再穷,我们都会救活你。”

县里开妇代会的时候,山里的妇女把仅有的5块钱捐给了张桂梅,那是她留下来的路费呀。

张桂梅被深深地感动了,她想要为这片土地上热心的人们做点什么。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那时候,大山里受教育的孩子们本来就很少,有些女孩子读着读着就不见了。

一次,有一位女生就是这样的情况,读着读着,就找不见人了。张桂梅家访才知道,原来是家里人给女孩儿安排了结婚对象,逼迫女孩退学,为了3万块钱的嫁妆,父母就要让十五六岁的孩子嫁出去,草草过完这一生。

还有一次,一位女同学,已经是高三了,最最关键的一年,结果父母把高三的姑娘留在家里干活,把念初二的儿子送到县城去补习。

张桂梅知道后,怒气冲天地质问女孩的妈妈:“你脑子有病啊,你姑娘是高三要高考的,你不送她补习,你反而去送儿子补习”。

让张桂梅没想到的是,妈妈的回答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内心。

妈妈说:“因为弟弟是儿子”。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那一刻,张桂梅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山深处女孩子的命运,是何其的悲苦,她们大多数人是没有选择的。

面对贫穷、面对“重男轻女”的观念,她们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只能死死地被按在命运的夹板上,任其宰割。

或许,从出生开始,性别就已经给女孩们冠上了“牺牲”之名。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张桂梅曾接受采访时说:在教育上,有的人已经都输在了起跑线上,她连起跑线都没够着,就是因为她的父母连起跑线在哪儿都不知道。

张桂梅面对镜头,痛心地说了这样一件事:

某年高三的下学期,学校留了很多作业,有一位孩子还在地里掰苞谷,我说“你怎么回事儿啊”,她说“妈妈说苞谷掰不完,掰完后,才能学习”。我没办法,我掏出400块钱,我就给她妈说“我给你400块钱,你赶紧去雇俩人来掰苞谷,姑娘我领走做作业去了”。

所以说,贫穷的本质是观念的落后,越穷的地方就越穷。

这就是观念的问题,还有生活各方面的问题,那一刻起,张桂梅就决定要办一所不收学费的女子高中,因为张桂梅始终坚持“女子受教育可以改变3代人”的价值观,她想要看到这些女孩子们翻身。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但是......

02、

钱,是一大难题。没钱怎么办?

张桂梅迫于无奈,选择了“乞讨”。

每到寒暑假,她都会去城里乞讨,拿着自己的教师资格证和获奖证书还有刊登在报纸上的荣誉事迹,对着路人说“我想办个学校,你给我捐点儿钱吧,哪怕5块钱也好。”

但让张桂梅意想不到的是,自己选择的这个方式,是最难走的路。

她以为“教师资格证和荣誉证书”会在自己筹钱的道路上助力,然而,并不是。

第一次,是质疑和辱骂;

第二次,她被误认为是精神不正常;

第三次,她遭到了攻击,有人放出了家犬,扑着咬她,咬破了她的裤腿......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她想着,再坚持一年吧,也许会好。

人在身处困境时,自我安慰就是一剂强大的兴奋剂,它会让你暂时忘却经历的痛,然后向前看。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就这样,在质疑和辱骂声中,张桂梅整整坚持了5年,5年里她愣是讨到了1万块钱。

而彼时的张桂梅已经45岁。

实在太难了,面对现实的打压,她慢慢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太异想天开,渐渐地她想要放弃自己的宏大愿望。

就在这时,她迎来了转机。生活就是这样,你想要做成一件事之前,生活必将给你无数艰难困苦的考验,因为生活要看到,你的韧劲儿、你的坚持、是否足以撑起你远大的愿景。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2007年的时候,县里通知张桂梅被选为十七大党代表,要去参会。

县里给张桂梅拨了7000块钱的差旅费,同时让张桂梅买套正装。

张桂梅却将公款“挪用”了。

她怎么舍得用这些钱买衣服呢,她没买,她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了一台电脑,参会的时候,她就穿着自己的一条破牛仔裤去了。

然而,意外和惊喜,正在向她迎面走来。

她被一个记者逮着问:“我要问问你这个裤子的事儿”。

然后张桂梅就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梦想。

第二天每日电讯上头版头条“一个穿破牛仔裤的女代表”让张桂梅的事迹彻底火了,参会回来以后,市里给了100万,县里给了100万,同时县里还完成了一个女子高中筹建小组。

谁也没想到,一条牛仔裤,帮助了张桂梅赢得了转机,让她离自己的宏大愿望又近了一步。

2008年9月1日,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华坪女高初步落成,迎来了100个大山里的女孩。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然而,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后面还有更艰难的事儿,等着张桂梅。

03

由于没有入学门槛,这些孩子们的成绩很差,有的数学才考6分,张桂梅坚定的要求,三年后,必须让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要努力上一本、二本。

所有人都觉得张桂梅疯了的时候,张桂梅却坚定地说: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考上大学,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们混个高中毕业证,那么我办女高就失去了意义。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老师都打了退堂鼓,加上学校教学条件极其简陋,学生基础太差,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有9名辞职。张桂梅和剩下的8名老师还有所有的学生全部拼了。

无论有没有课,老师全天在校,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学生的作息被严格控制在分秒,3分钟之内赶到食堂,吃饭不得超过10分钟。有人说张桂梅苛刻,有人说她填鸭。

但是张桂梅比任何人都清楚,读书和考大学对于山区女孩的意义。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网上很多键盘侠,把华坪女高的学生称之为“小镇做题家”有什么用?还对张桂梅不屑一顾,可张桂梅对这些人更不屑一顾。

张桂梅在采访中说到:

“教育问题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不像城里人想的那么简单,因为我们国家毕竟是幅员辽阔,想接受同等的教育,根本不可能,我现在只是想追求教育公平。

读书对有些人不重要,100%的重要可能也不一定,但是对我们这群孩子是100%的重要,她们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不读书,是没有办法的。”

2019年清华毕业生发言代表,张薇在台上说过这样一件事:

“我来自甘肃镇原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有限,经济相对落后。

记得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实验环节,我甚至没有见过比赛所用的仪器,当我终于找到仪器开关时,实验时间已经到了,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异如此巨大。”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贫困,会在求学的过程中拉开学生的差距,甚至是巨大的差距,张桂梅很清楚地知道,女高的教学资源跟不上,就只能拼时间、拼体力,用最笨的办法和全国考生赛跑,她们相信,有些努力值得被看见,有些付出值得被鼓励。

三年后,第一届入学的96名女孩,全部都考上了大学,还有几个考上了一本。

改变每一天,就是最大程度上的改变人生。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张桂梅每年都会给学生送考,13年从未缺席。

考生说,她就是自己最大的底气,最坚强的后盾。

女孩儿们的命运被她改变,她却想让女孩们彻底忘了她,“飞出大山,摆脱贫穷,再也不要回来了”。

每次在送别毕业生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躲在办公室,不愿意看到女孩儿们哭,也更不想看到女孩们回头。

如今她64岁,身上23种疾病,手上贴满了膏药,把药当饭吃,可她却拒绝治病住院,所有的钱都要用在学校。

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她捐了;

昆明市总工会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钱,她捐了;

她把自己大部分工资也捐了,她把自己的劳模慰问金发给老师当奖金,自己却连一袋牛奶都舍不得喝。

2018年,高考前夕,张桂梅忽然晕倒了,对着前去看望自己的县长说:你能不能帮我个忙,能不能把我的丧葬费提前预支给我,我走了以后,就火化扔进金沙江里,这些钱要都用在孩子们身上,我才放心。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她在跟时间赛跑,想多活几年,送孩子们再考上一个清华北大,一个就够了。

有人问:为什么是清华北大?

她说:北大清华对我不重要,对山里的老百姓重要,山里人啥都不知道,只知道这是全国第一的,谁不想上全国第一呢?山里人只想证明一下,自己也不差,山里的孩子们需要这一点自信,才能更勇敢。

穷其一生只做一件事,需要的不仅是坚持,更是一份坚定的信仰,对未来的憧憬,对命运的希冀,在华坪女高这里全部转化成了每一次的拼搏。

张桂梅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机会,更教会了孩子们“不忘师恩,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毕业后的女高学生,经常有学生回来探望张桂梅,也有给学校募捐的。也发生过很多特别的故事,其中一次,一位叫黄付燕的学生返回母校捐款。

然而,却被张桂梅骂走了。

黄付燕是华坪女高的第一届学生,2008年入学2011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到上海闯荡,2017年怀孕后和丈夫回到贵州老家开始全职太太的生活,2018年黄付燕回到母校捐款。

张桂梅听了黄付燕的情况,脸上的笑容立马没有了,后来黄付燕回忆说,是我自己没有达到校长的要求,她不想我念了书还整天围着老公孩子转,她希望女孩子能够经济独立,活得有底气。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黄付燕初三时候,哥哥得了重病,家里入不敷出,老师给她推荐了华坪女子高中,黄付燕想着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想一辈子呆在村里,后来在大城市里得到了锻炼,如果那时候没有华坪女高,可能就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了。

在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黄付燕考上了贵州顺安某小学的特岗教师,开始教书育人,传承老师的衣钵,薪火相传。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周云丽,是母校毕业的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听说母校缺少数学老师,她马上辞职回来任教,她说:没有这所学校,我什么都不是。

感动中国张桂梅:送1800名女孩进大学,捐40万,每天却只花3块钱

还有一位姑娘考上了一本,签约了某高中,教语文,她抱着张桂梅就狠劲儿地哭:你完不成的愿望,你教不出的清华北大,我能教出来,你看着吧。

最后我想用《皮囊》里的一句话做结尾: 人的外表和躯体其实什么都不是,一具皮囊而已;在时间里,皮囊终会老去,最后所有的光环,都会被吞噬,而灵魂不会;这灵魂里,包括你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儿,还有你一生的思考;踏雪无痕是理想,泥足深陷是皮囊。

张桂梅的事迹,就是一抹永远都会熠熠生辉的理想之光,它会薪火相传,直至永生。

点赞 (1)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她头条 | 她智慧 | 她生活 | 她快乐 | 她阅读 | 她时尚 |

她头条 备案号:京ICP备1901158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