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她头条 > 逝者 > 原上海美术馆馆长、知名人物画家方增先辞世,享年88岁

原上海美术馆馆长、知名人物画家方增先辞世,享年88岁

2019-12-04 00:47:38来源:澎湃新闻 黄松阅读:0标签: 知名  人物画家  方增先  辞世

文章导读
12月3日晚7点36分,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方增先先生去世,享年88岁。...

澎湃新闻获悉,2019年12月3日晚7点36分,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先生去世,享年88岁。

方增先先生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等职。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画的基本功,第一是线条。”方增先先生此前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
 
年近八旬的知名画家了庐听闻方增先辞世的消息表示非常意外,他表示,方增先是当代学院派中国人物画家的领军人,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浙派人物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对澎湃新闻表示,在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方增先先生是一位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大家与教育名师,他的逝世,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
 
原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说,“我与方老师在上海美术馆共用过一张办公桌,他曾说:‘中国画是写出来的,如果没有毛笔的味道还叫什么中国画!’”
 
方增先
方增先的好友、知名画家了庐听闻方增先辞世的消息表示非常意外,连称没想到,他对澎湃新闻表示,方增先是当代学院派中国人物画家的领军人,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浙派人物画,“我与他认识是在1970年代,非常投缘,后来他调到上海,关系更加密切了,我们还曾经想把房子买在一起,后来还一起到华山等地……方增先一路好走!”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对澎湃新闻表示,在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方增先先生是一位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大家与教育名师。他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国画艺术优秀传统,探索中国画特别是水墨人物画的时代发展,以深入生活、关切现实和表达人文情怀的艺术理念创作了大批精品力作,推动了水墨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形式语言的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方增先先生德艺双馨的风范得到了广大美术家的由衷敬重,他的逝世,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由于美术馆工作的机缘,我得到向方增先先生学习的机会,他在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期间,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主持上海双年展等大型展览的策划,推动美术馆收藏、公共教育、国际艺术交流等全面建设,让我深深感到他作为学者型艺术家的文化抱负和综合学养,也由此更多领略他在艺术创造上的学术高度。”范迪安说。
 
原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艺术家李磊与方增先在上海美术馆共事过多年,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非常之痛心啊,一代大师离我们而去了。有八年时间我与方老师共用一个办公室,尽管他并不来办公,但是有位子在,上海美术馆就像有了灵魂。”
 
李磊说,“方老师跟我讲过许多故事,有两段话我感触最深。他说:‘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要用毛笔写造型,素描关系也要写出来,如果没有毛笔的味道还叫什么中国画!’他还说:‘我并不喜欢当代艺术,许多东西我也看不懂,但是年轻人要搞的东西不能我们不懂就不让他们搞,所以搞上海双年展我第一个支持。’方老师的艺术滋养过我们,他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
 
画家张立辰认为,方增先先生的探索过程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画的核心问题:笔墨结构。其实到了中国画非常简练、非常概括的这种表现手段的高度上,无论是以线为主、 还是团块为主,方先生已经取得的成就代表了中国画现时代的一种理想。方先生上课时这样讲过,中国画以线为主。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以“水墨丹青挥洒人间,艺品人格共存天地”两句表达自己的哀思。
 
“澎湃新闻”曾在2017年专访过方增先先生,方先生的家位于上海松江,房子的模样和室内家具几乎是方增先先生自己的设计,一些来自家乡简洁的老门板组成深色的墙,桌子的细节设计和墙上门板的结构呼应。透过室内的落地窗能看到一个水草茂盛的花园,花园中有一只名叫“杜尚”的大狗。传统与当代的结合,透露出方增先的人生经历——他从传统中吸取笔墨语言开创了浙派人物画,他也曾是上海美术馆的馆长,在任期间将“双年展”的概念在上海落地。
 
方增先先生2017年在家中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
 
当时的方增先87岁,虽身体欠佳、久未露面,但讲话节奏一如从前,面对澎湃新闻记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均思考片刻,然后言简意赅地回答。从传统中来的 “浙派人物画”,想让画家看得更广的上海双年展……这些出自于方增先先生之手的美术事件在他的口中却显得轻描淡写。
 
远望,2009
 
方增先出生于1931年,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1953年毕业于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院),并留校转入本院创办的研究生班。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作为中国画坛具有广泛影响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个案,方增先身上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家为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不断地求变革、图创新、不懈探索的艰辛艺术实践历程。
 
年轻时的方增先(右)和妻子卢琪辉拜访王个簃先生
 
1955 年,方增先所在的浙江美术学院重新恢复了中国画系,原本学习油画的方增先也因此被转入国画系。在此背景下,方增先充分利用学院当时的教学资源,博采中外各家之所长,创造出一套融合西方结构素描法和中国水墨画传统(主要是写意花鸟画传统)的新颖的中国画人物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画的人物造型问题,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材料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气息的人物画探索由此走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这也是中国画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篇章。
 
方增先的中国人物画基础是“线性人体结构素描”,它的形成是从法国明暗五调子素描法、苏联契斯恰可夫的分面法到美国伯里曼结构学,进而到线的结构法以及线的团块整体表现,实现了潘天寿有关中国画必须以线为主的观点在现代人物画教学中的具体落实,是在推崇以明暗为主体的西方传统素描法外的另辟蹊径之举,成功解决了当时中国人物画表达的迫切现实需要。由于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易于掌握,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重视,很快在浙美的国画教学中普及开来,之后影响到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成为中国画系人物画教学的基础课程。而方增先也以其对于中国人物画现代化改造产生的重大影响。
 
方增先《说红书》
 
五十年代的《粒粒皆辛苦》、六十年代的《说红书》、七十年代的《艳阳天》,既是方增先写实人物画的典范之作,也是浙派写实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更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的艺术“经典”,蕴涵着丰富的艺术、历史、政治、社会等诸多价值和意义。在这期间,方增先还曾向王个簃、潘天寿学习。
 
1983年,方增先赴青海玉树藏族自治洲写生途中。
 
改革开放后,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多元化格局。在时代发展变化和个人自觉艺术追求的双重推动下,方增先开始积极地进行着新的尝试,以寻找水墨人物画现代化的新的可能。为此,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既向西方现代艺术汲取灵感和形式资源,在水墨人物画中融入西方现代艺术中构成和变形因素,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特点做研究,还回溯历史向传统中国画寻求笔墨形式与精神内涵上的支持,将文人画的笔墨特性、审美意趣反复琢磨、研究,融入进自己的创作。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画了大量的草稿、速写,不断进行自我语言上的锻造和提炼,以寻找联结古今东西且能表达自我情感和精神的个人风格图式与水墨语言。这是试图超越自己既有艺术成就的非常勇敢的探索。从青海写生到古代诗意画和白描人物,再到积墨法的实验以及结合书法线条的平面造型探讨,方增先以一个与时俱进者的姿态进行着自我艺术征程的跋涉,在不断地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超越自己。
 
1980年代方增先(一排右二)在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
 
方增先在示范教学
 
积墨法是他从黄宾虹和传统山水画法中得到启发,成功借用到人物画中,以增加画面的厚重感和肌理质感。20世纪80年代,他先尝试用积墨法表现古代人物和藏民的衣物。2001年开始,他又大胆将积墨法运用到人物的脸部、手和肌体的描绘上。积墨法能表现出衣物的厚重质感和繁复皱褶,还有皮肤的沧桑质感,更别有一种特殊的形式感,似乎带着岁月的印记,饱含时间的苦涩与凝重。虽与传统文人式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相异,但积墨法能成功表现农民和牧民的形象,他们背负着生活的重压,又是历史的见证和创造者,让农民出身的方增先感到心有戚戚并满怀感动。如《闲看行路人》,《家乡板凳龙》图中干笔、湿笔交叉组合,线条苍茫浑沦。画面从底部的透明色,到追加的每一层笔墨,都能层层体现出来。也就是从画面第一层到最后一层,各种笔法都一一呈现,这样厚度和质感才得以体现。当时他跟靳尚谊说:“我这张画可以和你们的油画相比,在浑厚度上,一点也不逊于油画。”
 
《粒粒皆辛苦》,1955年(1978年重制)
 
除了艺术家的身份外,方增先曾任上海美术馆的馆长,并在1990年代末创办了上海双年展,如今上海双年展已经20多个年头了,提起创办上海双年展的初衷,方增先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我觉得搞艺术了,那么西方、外国的东西一定要了解,所以就筹划搞双年展了。双年展可以邀请西方各种流派都到中国来展览,中国的画家看得面广了自己可以有选择地来吸收西方艺术的好的东西,眼光放得很大,吸收面多了,对绘画的发展很有好处。”
 
方增先也曾回忆说:“双年展,苦闷中产生。对西方的现代或前卫,我想穷追到底,犹如呵壁天问,我能不能打开魔盒子,看了,有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当年中国青年画家中,热衷求现代,前卫艺术,已经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还有在法国,美国等的旅居华人艺术家,是很强的艺术力量。我们美术馆当时经常接待一批批的现代艺术家。台湾来的,年纪也与我相仿的艺术家,他们常劝我上海应办双年展,我与国外已出了名的华人艺术家商量,他们是异口同声地认为,实在早应办起来。至于我的参与原委,也许,第一个原因是我在当馆长,再一个原因就是从一个传统画家对现代艺术探求中的好奇心,和寻根问底的一贯的个性。当时,从执行馆长李向阳一下,全部馆中的专业人员,都赞成试办,几经商定,文化局领导也首肯,就定下来了。”
 
“没有方先生的文化远见和包容就没有上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说。
 
方增先曾寄语年轻人说:“年轻人多看,包括多看书和多看画,多看了以后就提高了自己的眼睛了。还要多画,这是实践。”
 
方增先在作品前
 
——————————————
 
相关链接:方增先简表
 
1931年生于浙江省兰溪市横溪镇西塘下。父亲方自成,原为当地小学教师;母周云鹊,家庭妇女。
 
1934年去离家二里路的通津桥村外婆家住。读《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报》等。
 
1943年就学通津桥私塾。由于私塾陈先生指点有方,接受并喜爱上中国古典文学,能阅读《唐诗》、《古文观止》等。
 
1949年7月,考入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50年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作品在春季全院创作评比中名列前茅。秋,全院赴安徽皖北,参加两期土改。
 
1953年夏,毕业于绘画系,毕业创作画油画《师与徒》。留校,转入本院创办的研究生班,指导老师为油画家黎冰鸿。
 
1954年夏,研究生班毕业,分配入新创设的中国画系。后随同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敦煌考察队赴千佛洞,研究、临摹壁画三个月,又深入草原藏区写生。
 
1955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时年春,由指导老师叶浅予、邓白、史岩、金浪带队,随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组织的文物考察队,赴敦煌千佛洞考察、临摹,为期三个月。 7月、8月,在兰州天祝藏区深入生活,画彩墨画《拾蘑菇》。9月,回杭州创作《粒粒皆辛苦》。同年,黄宾虹去世,在吊唁仪式中作水墨画《黄宾虹像》。
 
1956年,《粒粒皆辛苦》随中国画展去民主德国展出,并发表在该国美术杂志封面上。秋,去上海中国画院进修中国画,从指导老师王个簃研究吴昌硕派花卉四个月。
 
1958年,随学生入农村现场教学,画大量速写。开始深入研究人体造型结构,结合教学,以线描作素描,试行中国画专业素描。夏,在浙江海宁海边农村现场教学,画海塘工程《驯服大海》。
 
1960年,在浙江嵊县现场教学,画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速写。回杭州后创作《浙西三秋》。同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作水墨画《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963年,写《怎样画水墨人物画》。此书为新水墨人物写生技法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因而大受群众欢迎。 1973 年又再版,共出版几十万册。
 
1964年创作《说红书》。
 
1965年,《美术》第2期发表马贡戈撰写的《〈说红书〉的艺术成就》一文,指出《说红书》一画在艺术上是新人物画中最突出的代表作品。秋,因胃病加剧,去杭州屏风山疗养院治疗。
 
1974年为画《艳阳天》插图,赴北京郊区密云县,搜集素材。
 
1975年 完成《艳阳天》水墨插图三十幅。这些插图后来由北京、上海、河北三地的出版社出版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单行本。
 
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两项提案:一是建议恢复黄宾虹纪念馆,二是建议建立潘天寿纪念馆。(两项建议均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第二年潘天寿纪念馆筹建。
 
1979年被选为全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工农兵画报》出《方增先作品选》专刊。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丛刊》上发表论文《人物画的造型问题》,针对全国各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人物专业基础课,首次提出必须改革的专论。创作《孔乙己》插图三十幅。
 
1981年《美术》第9期发表江丰为《方增先画集》序撰写的《要突破中国画的无人之境》一文。
 
1982年赴绍兴农村小镇,画《乡镇早市》。7月,浙江日报》刊登《方增先在创新的道路上》一文(来永祥撰文)。9月,香港《文汇报》以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作品及《方增先人物新作》一文(马克撰文);《迎春花》第 1 期人物专号刊登《粒粒皆辛苦》、《孔乙己》、《艳阳天》插图、《李时珍》等作品及《为当代人传神写照》一文(马克撰文)。 10 月,《浙江画报》刊登《人物画家方增先》一文(郑朝撰文)。
 
1983年,入上海中国画院。11月,安徽《画刊》刊登古装人物《深山鸟语》、《咏梅》、《步月》等。 7月,赴青海玉树州藏族草原。 9月,又赴青海藏区泽库草原。 10月,画《帐棚里的笑声》。《中国文学》第9期刊登《屈原》、《牧牛》、《海燕像》等作品及《人物画家方增先》一文(李瑞林撰文)。
 
1984年 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帐棚里的笑声》参加全国美展,获上海地区优秀奖。同年,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随上海文化局文化代表团赴日本参加日本富山北陆书道院活动。台湾《雄狮美术》刊登作品《屈原》、《海燕》。
 
1984 年 1985 年 7 月,赴甘南藏族自治州深玛曲大草原。
 
1985年 任上海美术馆馆长。
 
1986年2月,再赴甘南夏河拉不楞寺庙会。 8月,山东《艺术天地》刊登《方增先和他的水墨人物画》一文(徐虹撰文)。上海《书与画》第3期刊登《方 增先近期水墨画》一文(吴亮撰文)。1988年10月,携上海近现代中国画展赴法在马赛、里昂展出,并参观巴黎主要博物馆。
 
1989年7月16日《羊城晚报》发表《母亲》。10月5日《光明日报》刊登《美术创作的新收获》一文(邵大箴撰文),对《母亲》一画作评论。《母亲》参加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获银质奖、齐白石奖。
 
1990年,香港《收藏天地》一文刊登《方增先简论》一文(徐虹撰文)。《美术》第5期刊登《方增先的水墨世界》一文(徐虹撰文)。 6月,《香港明报》刊登《方增先的水墨人物》(周天黎撰文)。以上海文化代表团团长身份携中国画、版画、摄影作品赴日本横滨办展。
 
1991年 被美国传记研究院授予该院终身董事和国际顾问。时年《母亲》获上海文学艺术优秀奖。《美术》第2期刊登《方增先随访录》一文(陈秋田录)。 5月,携上海中国画展赴澳门办展。 6月,赴珠海创作古装巨幅作品《古文士图》,至 12 月,画成六十幅。同年 11 月辞去上海画院副院长一职。
 
1993年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5年 受聘为上海大学讲席教授。
 
1996年举办第一届上海双年展,任艺委会主任。
 
1998年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1998年举办第二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融合与拓展”,以水墨为表现形式。
 
1999年被选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2000年举办国际性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日本NHK电视台专场播放节目近一小时。进入积墨画的探索,画《大山的回忆》。
 
2001年用积墨法画《闲看行路人》、《行行复行行》。
 
2002年上海美术家协会举办以“家”为主题的室内家居设计展,全国各艺术院校都参与,任展览总策划人。用积墨法画《家乡板凳龙》。参加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系列展——上海作品展。
 
2003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草书兰亭序》。
 
2004年获文化部文学艺术成果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草书后赤壁赋》。
 
2005年画《穿旧裘皮的人》。作品参加在浙江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的浙派人物画文献展。
 
2006年举办跋涉者——方增先艺术回顾展。
 
2007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方增先》画册,《方增先图文回顾录》。创作《祭天》。
 
2009年8月,完成《晒佛节——祈福》。浙江美术馆举办“方增先人物画大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方增先人物画》。
 
2010年举办“行行复行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于中国美术馆。
 
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2013年2月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2019年12月3日19点36分,因病辞世。
点赞 (0)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她头条 | 她智慧 | 她生活 | 她快乐 | 她阅读 | 她时尚 |

她头条 备案号:京ICP备19011582号-2